推广 热搜:

为何你累死,也教不源于觉的孩子?

   日期:2025-06-27     来源:www.zxhfi.com    浏览:350    
文章简介:不少父母反映,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非常差劲。 不要说看书复习,就连基本的作业都不认真完成,不催他吼他,就拖着不做。
为什么你累死,也教不出自觉的孩子?

不少父母反映,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非常差劲。

不要说看书复习,就连基本的作业都不认真完成,不催他吼他,就拖着不做。做的时候也是敷衍粗心,错误百出,看得人火冒三丈。

父母纷纷表示:真的非常无奈!

为何有的孩子,父母软硬兼施,他对待学习还是拖延懈怠?而有的孩子,根本不需要爸爸妈妈提醒,就能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?

根源在于,孩子是不是打造起内驱力。

有内驱力的孩子,了解学习是我们的事,他们会自觉安排好学习任务,主动考虑,对学习负责,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、收获感。

而缺少内驱力的孩子,他们的学习、考虑都是被动的,就像“老牛拉破车”,父母老师在后面催、“抽一鞭子”,才肯向前移动一步。

如此的孩子,即使在小学初中阶段,因为常识简单,加上爸爸妈妈老师的督促着,成绩还看得过去,但到了高中、大学,常识更多更难,学习将会愈加吃力。

现实日常,父母看重孩子的学习,但教育方法却常常走入误区,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,致使孩子日渐对学习失去兴趣,愈加被动。

记得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:怎么样让孩子讨厌打游戏?

有个回答一针见血:

你需要像监工一样天天盯着孩子打游戏,给他设定一个非常难达成的目的,譬如打到全区前3名;

在他发挥不好的时候批评他、否定他、拿他和别的孩子作比较,“游戏都打不好,以后有哪些用?”

在孩子玩得好的时候,给他物质奖励,玩差了的时候,立刻变个脸,给点惩罚。

相信我,过不了多长时间,只须你不盯着催着,孩子绝对不会碰游戏。

在这个问题中,把“游戏”换成学习是一个道理。

以下几种容易破坏孩子内驱力的行为,父母应尽可能防止:

(1)唠叨督促

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度操心,把本该让孩子自己管理的事情揽到身上,比孩子还要着急、忧虑。

譬如催着孩子写作业;不厌其烦地跟孩子讲今天的作业是什么,生怕孩子漏了忘了;爱跟孩子讲大道理,讲学习的重要程度······

本该孩子自己记住、自己考虑的事情,父母都帮他提醒着、注意着,长此以往,孩子便掌握了依靠,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优惠扣。

一直唠叨,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、不听话心理,愈加不喜欢学习。

(2)包办控制

对教育的焦虑,让很多父母在无声无息中开始主导孩子的学习,根据我们的想法,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任务、报兴趣班补习班,强迫孩子听我们的,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。

激起内驱力的必要条件之一,就是拥有自主感——孩子感到自己可以决定一些事情。

父母假如在学习上每件事包办、控制,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,就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。

只有把主导权还给孩子,掌握信赖和放下,让孩子来决定、安排我们的学习,他才能真的掌握自律。

(3)不适合的奖励与惩罚

不少父母为了勉励孩子认真学习,会许诺孩子考到多少分、多少名、认真写作业,就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;

表现不好了,就给孩子一些惩罚,譬如不满足孩子的愿望、罚孩子在家写作业等。

心理学研究表明:可预期的奖励,会破坏孩子对事情本身的喜欢和兴趣。

时间长了,孩子发现了规律,容易把来自爸爸妈妈的物质奖励作为认真学习的“报酬”,而不是学到新常识、获得进步而产生的收获感、自信心。

惩罚也是一样,并不可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成效,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。

在以色列的一家婴幼儿园里,因为父母一直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,于是婴幼儿园的管理者拟定了一套罚款机制:父母每迟到15分钟,就要交一份罚款,迟到越多罚得越多。

结果,父母的迟到率不只没降低,反而上升了60%。这个结果令婴幼儿园管理层大为震撼。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呢?

原来,父母以前其实是很努力不想迟到的,他们有强大的内在动机——不想耽误老师的时间。所以即使有时非常忙,也会尽自己最大可能来降低迟到。

而目前有了罚款机制,原本那种内在的道德束缚,就被外在的动机完全取代。

父母觉得,既然我可以交罚款来迟到,那就等于我烧钱给孩子报了一个延时班,所以我想迟到就能迟到了,反正我出了钱。

在孩子的学习中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当孩子表现好时,作为对他努力的一定,可以在事后适合给予奖励,尽可能不要事先承诺;

表现不好时,重点是和孩子一块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而不是惩罚。

《小王子》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:

“假如你想叫人们造一艘船, 不要雇人去采集木头,不要发号施令, 也不要分配任务,而是去激起他们对海洋的渴望。”

对父母来讲,假如你想培养一个自觉主动、可以管理好学习的孩子,重点是激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,让孩子体验到学习中获得常识、解决问题、获得进步的收获感和满足感。

简言之,就是激起孩子的内驱力。

第一,不要当孩子学习的监工。

是孩子我们的事情,不要事无巨细地干预和提醒,让他一个人负责。

譬如孩子这次忘了写某一科的作业,得到教训后,下次就会想方法抄下来,防止忘记。

父母只有放权,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,管理我们的事情,他才能真的对学习负起责任,更多地去考虑,收成是我们的宝贵经验。

第二,及早制定标准,培养习惯。

学习不自觉的孩子,不少是由于缺少规则的引导,没从刚开始就培养好习惯。

父母从孩子最初上小学的时候,就应当拟定相应的规则,让孩子了解有的事情非常重要。

譬如写作业要专心,不能吃东西玩玩具;天天放学回家后先写作业再玩;完成作业认真检查一遍;每晚睡前整理好书包;空余时间多复习、预习等等。

刚开始就培养好习惯,孩子领会到好习惯带来有哪些好处,父母再慢慢放下,更有益于孩子自觉性、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。

第三,给孩子树立适合的目的。

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情,没目的的孩子容易迷失方向,遇见困境就懈怠舍弃。

适合的目的,会让孩子更有努力的动力;达到目的后的愉悦感,会给孩子收获感、自信心,进一步促进他去努力、不断超越自己。

目的的拟定,需要依据孩子的实质状况,最好是“跳一跳,够得着”,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相结合。

群里有位母亲,给孩子定的目的是,每次作业或卷子上少一个叉。

一个学期下来,孩子确实有了明显进步,粗心粗心的问题改变了不少。

第四,了解留白。

大家成年人都有如此的领会,工作时间提升效率把我们的任务完成,如此下班后的时间就是自己了,可以自由支配。

假如下班后还要一直加班,总有做不完的事情,就会削弱工作时间的积极性,总想着拖延。

孩子也是一样,假如父母把孩子的学习任务安排得太多太满,上不完的补习班、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父母加的额外作业,长期下来,孩子身心都会非常疲惫。

孩子想着“反正写完这个还有一堆等着我,一直不可以玩,那就慢慢拖着”,于是培养了磨蹭、被动的不好的习惯。

因此,在孩子的学习上,父母要了解留白。作业、补习班要适度,给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,做自己喜欢的事,这种掌控感会让孩子更自主。

无论是玩耍、放空、无聊,对孩子的大脑都是一种休息和滋养,如此孩子才有空闲考虑,大脑才会有新的东西进去。

很多孩子看上去一直在学习,但效率低、学习成效也差,其实就是少了留白的时间,缺少对常识的加工和考虑。

没天生自觉的孩子,父母做好以上4点,同时防止用错误的方法破坏孩子的内驱力,教育将会变得轻松不少。
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