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

一个孩子真的长大,从爸爸妈妈的8次退出开始

   日期:2025-06-25     来源:www.vgongju.com    浏览:300    
文章简介:日常很多爸爸妈妈,不舍得与孩子离别,拉扯操控之间,闹得两败俱伤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:好爸爸妈妈守望孩子,让孩子主动成长;坏爸爸妈妈替孩子做事,让孩子被动成长。

日常很多爸爸妈妈,不舍得与孩子离别,拉扯操控之间,闹得两败俱伤。

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:

好爸爸妈妈守望孩子,让孩子主动成长;坏爸爸妈妈替孩子做事,让孩子被动成长。

爸爸妈妈与孩子再亲密,也不可以代替孩子去过他的生活。

有远见的爸爸妈妈,都了解在重点节点上,准时退出孩子的生活。

 

01

三岁退出餐桌

前两天,朋友跟我吐槽,说自己家里孩子上婴幼儿园后,回来总是喊饿。

他正在气头上的时候,接到了老师的电话。

老师说,“你家孩子吃饭时非吵着看手机,要不就老东跑西跑的,抓都抓不住。”

朋友这才想起,这场景在家里早已上演了无数遍。

由于怕孩子吃不饱,她会一边放着动画片一边喂饭,或者在孩子玩耍时,趁机给他塞上几口。

在家尚有人能惯着他,但婴幼儿园孩子多,老师顾不上,孩子就饿肚子了。

有婴幼儿教育专家建议,孩子在1岁时,可以手抓东西吃,2岁开始训练用勺子,三岁时父母就能退出餐桌了。

父母当令退出餐桌,孩子才能掌握独立。

 

02

五岁退出卧室

莫言小说中,有个主角叫上官金童,他患有紧急的“恋乳症”,一生都没办法戒断母乳。

由于自我意识的混乱,成年后他依旧无法独立生活,最后致使精神失常。

过晚与妈妈离别,会让孩子对爸爸妈妈产生紧急的依靠心理,孩子情感脆弱,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。

有心理学家证明:5-6岁是跟孩子分床睡的最好机会。

由于5岁孩子心智已经相对成熟,也拥有了独立意识。

这时应该退出孩子的卧室,让他一个人入睡。

睡前可以给孩子读绘本、讲故事,让孩子在爱意的包裹中入眠。

孩子如果是抗拒,父母要温顺坚定、按部就班地实行。

告诉孩子,父母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,你需要就能随时找到大家。

不要担忧孩子没办法适应,孩子比大家想象中独立得更快。

 

03

六岁退出浴室

从儿童发展趋势来讲,三岁左右的孩子,性别意识就开始萌芽,到7岁时发育成熟。

6岁将来,爸爸妈妈就不合适再帮孩子洗澡,或是共浴。

退出浴室,让孩子独立洗澡,是让孩子正确分辨性别,明确身体的界限。

陕西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高瑾曾说:

假如孩子在一种性别含混的环境下成长,不可以准时打造性别认可,对他的个人成长、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。

6岁,爸爸妈妈要有意识避开孩子洗澡,教孩子掌握保护我们的私处。

爸爸妈妈准时退出浴室,是教孩子什么是底线,连爸爸妈妈都不可以触碰的隐私。

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知识,才能帮他们避免成长路上可能遇见的伤害。

 

04

八岁退出隐私空间

前两天朋友跟我说,自己八岁的孩子,一放学回家就把门关上,不了解在里面捣鼓什么。

我反而笑着恭喜他,说你的孩子真的开始长大了。

英国心理学家觉得,从婴儿时期,孩子就有了我们的隐私,它是进步孩子独立人格的重点原因。

特别到了孩子八岁时,他们更想待在我们的小世界中,不想被打扰。

他们沉浸在我们的小天地里,或考虑,或玩耍。

感觉挫败时,也需要一个空间去缝合伤口,抚平情绪。

单独隔开的一个小世界,是他们内心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来源。

所以,孩子八岁将来,未经允许,请勿擅自进入他的小世界。

你给孩子空间,孩子就会还你信赖。

有点距离、有点隐私的亲密关系,反而更结实。

 

05

12岁适合退出厨房

早年间,有一则名为《世界再大,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》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走红。

20多岁的大男生在海外留学,参加聚会时需要“露一手”,然而他却连一道番茄炒蛋也不会做。

他只能给爸爸妈妈打电话,由于时差,爸爸妈妈半夜接电话、录视频,一步步教他。

很多人赞颂爸爸妈妈无私的爱,我却在想,一个早就该独立的大男生,为何连做饭这种基本技能也不拥有?

有段话说得非常不错:

“孩子五岁不会系鞋带,你帮他系了;孩子十二岁不会做饭,你帮他做了,那他此后的生活,也就只能跟你过了。”

只有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随年龄一块增长,孩子才能真的长大。

十二岁之后,请适合退出厨房。

让孩子学着洗菜、切菜,煮饭刷碗。

看上去繁琐的劳动,能训练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,也能让他在身体力行中,感受爸爸妈妈的辛苦,懂得感恩。

 

06

十三岁退出家务

看过一个新闻。

一个22岁男孩,由于爸爸妈妈离异,全家人都对他众星捧月,从不舍得让他做半点家务。

后来他出国留学,2年时间就花光了200万,最后却连毕业证都没办法拿到。

回国后,他每天在家打游戏,连吃饭都要奶奶喂。

已经成年的男生,依然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家人的照顾,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。

蒙台梭利基金会理事长Tim Seldin曾如此评价做家务的重要程度:

“教孩子自己动手,无论是洗漱、着装、筹备点心或倒饮料,都能帮助孩子迈向独立的道路。

孩子在培养相当程度的独立时,也奠定了受惠一辈子的好工作习惯、自律自重与责任感。”

做家务的过程中,手指会做一些复杂、精细的动作,这会促进大脑的血流量增大,让孩子的思维更敏捷。

同时,做家务会让孩子掌握责任和分担,变得有责任感。

无微不至地照顾,是害不是爱,有远见的父母,都舍得“用”孩子。

 

07

十八岁退出选择

美国畅销书作家姆辛曾说:

“爸爸妈妈第一要不断学习,与孩子一同成长,从而掌握把选择权交给孩子,让自己做决定。”

她对我们的三个孩子就是如此做的。

小时候,孩子穿什么,买什么玩具,她不会干预;长大后,孩子的学习计划,生活选择,她也是只提供建议。

由于母亲的尊重,三个孩子都培养了独立考虑的习惯,后来相继考入名校,收获了一番事业。

知名漫画家蔡志忠在谈到我们的历程时也说:

“我非常感激我的爸爸妈妈,他们一直对我说身为蔡家的孩子,你就是我们的主人,你要干什么你一个人决定,爸爸妈妈是永远支持你的,不问为何。”

正由于他儿童期乃至整个青春期都拥有完整的自我,他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,并将之做到极致。

最后,成为知名漫画家,获得“金漫奖”终身收获奖。

好的爸爸妈妈,应该成为一个容器,给孩子支持与接纳,尊重孩子我们的思想。

 

08

结婚以后退出孩子家庭

易轶律师曾在节目《透明人》中说,八零后的婚姻,爸爸妈妈干预得太多了。

孩子结婚、买房、生小孩,两边老人都要事无巨细地照料,毫无边界地干预。

很多原本过得非常幸福的夫妻,由于双方爸爸妈妈的插足,矛盾频发,最后生生被逼到离婚的地步。

互联网上曾有位妈妈,给自己新婚的儿子写信说,“结婚之后,我和你不再是一家人。”

信中,她提到这么一个故事。

儿子12岁时,全家人一块去内蒙古旅游。

孩子开心地想去摸小羊的头,却被护犊的羊母亲撞翻。

母亲说,“过去大家也像小羊和羊母亲那样亲密。但你不了解的是,小羊长大后,羊母亲就会离开小羊,如此它才能掌握独立觅食,在游牧民族的迁徙中存活下来。”

爸爸妈妈之爱子,为之计深远。

你有你一个人的生活,孩子也有他一个人的生活。

不捆绑,不控制,这才是为人爸爸妈妈最大的远见。

 

看过这么一个新闻。

河南商丘的一位母亲,将我们的女儿送入了大学校门后,没立即离开,而是坐在学校的草地上,看着女儿消失的方向默默流泪。

她在那里待了三四个小时,直到天黑才起身离开。

这位母亲的身影,何尝不是你我的缩影。

即使再不舍得,孩子总要长大,总有一天,他们会长成“千山万水不必相送”的大人,离你去远行。

而爸爸妈妈对孩子最大的爱,就是在每一个他需要独立的节点,体面地退出。

就如有位作家所言,爸爸妈妈与孩子是一场目送,你远远看着他消失在小路尽头,告诉自己,不必追。

好的亲子关系,是一场守望,也是一种成全。

 


(图文来自互联网,侵权删)

一个孩子真的长大,从爸爸妈妈的8次退出开始

 
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